当前位置:主页 > 消保案例 > |
来源:漳州市保险协会 时间:2012-06-15 09:38 作者:admin |
近年来综合经营模式已经成为了金融业创新的大势所趋。保险控股公司在综合经营背景下,除了面对单一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精算风险、资本风险等外,还面临着复杂的股东及股权结构风险、关联交易风险、传染性风险、管控模式风险等。保险控股公司首先必须建立健全符合公司实际情况的管控模式,充分发挥母公司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其次,严格控制关联方之间的风险传递,完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第三,完善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第四,建立巨灾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应对巨额赔付的能力。最后,保险控股公司要加强各类各层次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综合经营;保险控股公司;风险防范;内部控制
1.综合经营的提出及国内综合经营的发展现状
金融行业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个子行业,三者有着不同的经营主体、对象及经营方式。金融行业的经营模式也可以分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两种,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经营范围。分业经营是指法律规定各金融子行业分别经营各自的业务。混业经营是指一个金融机构获准经营多个金融子行业,或获准同时经营多个隶属于不同金融子行业的金融产品,它包括了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等的交叉经营。
保险行业的综合经营于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中得到了明确的肯定。“国十条”中提出:“稳步推进保险公司综合经营试点,探索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提供多元化和综合性的金融保险服务”。保险业综合经营的提出和保险行业的有序开放,直接鼓励了金融行业的创新,催生了大量新融资工具,促使了金融行业发挥更好的活力。
综合经营的出现不仅迎合了金融业发展的需求,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8家较为完善的以保险为主业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国人寿集团、中国人保集团、平安集团、中国再保集团等。可见,保险行业为适应金融行业的综合经营已经采取了相当积极的行动。截止2007年11月,人寿、人保、平安、太平洋四家保险集团公司的整体市场份额之和已达71%。中国人寿总资产已经突破一万亿元大关,中国人保总资产已达6000亿,平安集团、太平洋集团分别达到了4000亿、1872亿。这四家保险集团的总资产合计占整个中国保险业的85%左右[1][1]。可见保险集团在保险行业中的巨大影响。银行业参股保险公司也为保险控股公司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消息透露,交通银行、北京银行已经获得参股保险公司的批准,有望领跑银行参股保险公司。银行参股保险行业也将对保险行业,特别是银行保险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部分过渡依赖于银行渠道的保险公司将遭受比较沉重的打击。
2.保险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及其影响
2.1案例分析及其启示
2008年9月以来,美国国际集团(AIG)的财务状况备受世界关注,AIG是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受次贷危机影响濒临破产的保险控股公司。AIG是美国最大的保险控股公司,其向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主要涉足于普通保险、人寿保险、退休服务和金融服务四个领域的服务,截至2008年6月底,其资产总额达1.05万亿美元[2][2]。但是随着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雷曼兄弟的破产,美林被收购,同样深陷美国次贷危机的美国国际集团成为了“下一个隐忧”。AIG所有的保险业务均有充足的偿付能力,但问题就出在它的金融产品公司(AIGFP: Financial Products)上。AIGFP大量购买和发行了以次贷为抵押品的担保债务权证和信用违约互换,并最终导致资金链出现中断而不得不寻求美联储支持的被动局面[3][3]。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均计划下调了AIG的债务信用级别。信用等级的下调可能迫使公司提高其融资成本,并追加融资抵押品。此消息一处,AIG的股票价格立刻下跌了50%,每股仅有2个多美元。目前,AIG已经向美联储申请了400亿美元的短期贷款。如果AIG破产,将对国际金融市场带来远远超过雷曼兄弟破产的冲击。友邦保险作为AIG的全资附属机构,于1992年获许在中国经营保险业务,也是第一家获得此资格的保险公司。若AIG破产,将对已购买友邦保险的投保人及被保险人产生重大的影响。
境外控股公司破产的案例启示我们,保险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多样,必须加强其自身的风险监管。AIG的濒临破产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其内控制度上的瑕疵。作为母公司的AIG近年来放松了对AIGFP的管治,甚至取消了原来每月两次的用于评估其工作绩效的例会。AIG的内设工作机制及组织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007年,负责处理AIG欧洲金融产品的首席策略家伯纳德·康利(Bernard Connolly)曾对次贷危机的爆发及其可能对衍生产品的影响发出过警告,但AIG内部两个专门负责对复杂金融衍生产品交易进行审查的委员会——复杂结构交易委员会及交易审核委员会,并没有对其后果引起足够的重视[4][4]。案例概括了控股公司破产最常见原因,财务风险、内部控制及监管风险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2.2保险控股公司面临的风险
保险控股公司是在综合经营背景下产生的,它不同于一般保险企业组织之处,就在于它不仅仅要面对单一的保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要面对作为金融控股公司所产生的特定风险。
一般保险企业面临的风险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精算风险、资本风险、巨灾风险等,这些风险大多是针对保险运行本身,在此笔者不做赘述,将着重分析保险控股公司面临的特殊风险:
(一)股东及股权结构风险
股东风险是指本公司的股东在其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财务困难等重大不利消息后,影响了本公司运营的一类风险。子公司的股东出资出现间断,或者股东的破产都可能影响到子公司的正常运营。
(二)关联交易风险
关联方交易是指关联方之间转移资源、劳务或义务的行为,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5][5]。关联方交易的主要类型包括股权投资、购买或销售商品、提供或接受劳务、担保、代理等。关联交易具有相当大的隐蔽性和复杂性。
(三)传染性风险
传染性风险又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关联交易是传染性风险产生的基础。传染性风险直接对整个控股公司的品牌产生影响。社会公众对控股公司的认知是一体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公众的认可、口碑、公司的品牌、声誉对于保险行业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即便在保险控股公司内部,法人设立和业务经营上有着严密的“防火墙”,对消费者也是起不到任何“防火墙”作用的。
(四)管控模式风险
保险控股公司为有效地进行管理,必须设立适合自身的管控模式。具体来讲,管控模式就是对总部及子公司的具体权限进行界定,包括总部管什么?用什么样的组织架构去管?子公司做什么?没有恰当的管控模式,控股公司内部容易出现各类资源的浪费,子公司之间的协作失调,即便发生了危险也无法实现有效的预警。保险集团的竞争力来源于集团总部的管控协调能力及各成员单位的配合,如果总部能够站在整个集团发展的战略角度合理配置资源,加强风险管控,就能够提升集团的整体竞争力,否则集团的发展将面临很大的问题。
(五)利益冲突风险
保险控股公司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包括:母子公司、客户、中介机构等。如何协调这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对集团发展的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为保障控股公司整体的利润,可能就会影响到个别子公司的利益。
保险的职能除了经济补偿和给付、资金融通、防灾防损以外,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社会管理。因此,保险企业的破产对个人、社会也会形成十分重大的影响:
首先从微观层面来说,保险控股公司出现风险问题,不仅使被保险人无法得到有效的补偿,合法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也让破产公司员工失去了工作机会,股东失去了投资。
从宏观层面来看,保险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生俱来。对国家,保险企业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保障社会稳定的责任;对社会,保险企业承担着促进社会和谐,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责任。保险公司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其经营出现问题,会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畅运行,破坏公众对保险行业的信心,降低整体保险需求,阻碍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险业破产的社会成本明显高于控股公司自身的成本,这就是所谓的金融体系的负外部性。
因此,科学发展保险业,防范风险是关键。
3.防范风险的措施
3.1建立适合的控股公司管控模式
管控模式分为以下三种:操作控制型、财务控制型、战略控制型。操作控制型是最为集权的一种方式,在这一模式下,母公司做好所有的经营策略,各子公司只负责实施。子公司没有任何的决策权;财务控制型则强调的是分权,母公司只负责各子公司的财务和资金运作,不干涉子公司的具体运营决策。在这种模式下,各子公司间没有较强的相关性,母公司通过股票等投资方式对子公司进行管理,其目的也很明确,就是通过子公司盈利。财务控制型在我国尚未出现。战略控制型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管控模式。它强调母公司与子公司间权限的平衡,重视各子公司的均衡发展;战略控制型是我国较多公司进行管控的目标。母公司负责集团的财务、资本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子公司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相应的资源预算。以上三种模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保险控股公司在进行选择时,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模式,而不能盲目地模仿某一所谓“最佳”模式。
恰当的管控模式,明确母子公司的权限,不仅可以发挥母公司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提高集团竞争力,也可以有效调动各子公司的积极性,提高集团凝聚力。保险控股公司在选择管控模式时,应首先考虑母公司与子公司间的职能定位,如,母公司定位于战略规划、资源统筹等,子公司则注重于市场拓展、客户服务,其次是专业化管理条线因素,将集团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化条线分别进行管理,明确各母公司与子公司分别做什么,再建立职责分工与沟通模式。这样建立起来的管控模式才可能是适合控股公司的。其次,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如果业务运营单一,不需要成员企业作出太多个性化经营决策的企业,则具备实现集权管控模式的基本条件,反之,分权较为恰当。另外,企业家的领导风格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管控模式。有些企业家善于把握细节,事必躬亲,在集团管控中体现为集权,有的企业家更善于抓大放小,则体现为分权[6][6]。
3.2 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构建高效的资源共享平台是保险控股公司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直接载体。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帮助公司实现“1+1>
对于保险控股公司来说,建立市场化的资源管理平台,也是解决公司内部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完善的资源共享平台从各项内部交易规则,定价机制等管理制度角度,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资源。在利用现有各个子公司资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源共享平台,控股公司也应该根据市场化原则,向子公司提供的资源进行补偿,平台在运行的过程中也应通过收取手续费、租金等方式,以弥补共享平台在建立的过程中形成的各项费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能够保证公司以最快的时间、最小的成本,发现这些因素的存在,并对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3.3 严格控制关联方之间的风险传递
保险控股公司首先应该对关联风险有足够的认识,确立对关联交易进行管理的基本原则。因为对于外部公众来说,控股公司是一体的,大家不会将各个子公司及母公司之间进行区别对待,虽然它们之间在法人实体上是分离的,但在影响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关联交易风险应该由母公司进行掌控、管理。其次,保险控股公司应该形成完善的关联交易管理制度,这应首先体现在财务制度设计上,包括:关联交易的识别和确认制度、审批制度、以及相关的违规处罚办法等。通过这些制度的运行,及时地发现关联风险,并进行处理。最后,在对外信息披露及合并财务报表方面还应积极配合保监会的相关规定。
3.4 完善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
公司中的每一个体系在发挥功效的同时,都需要有一个监督机制来保证它的运行,保证在体系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被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在体系运行的最后阶段,可以有一个评估机构来确定其是否真正有效。这样的机制就是内部控制。总之,内部控制就是具有自省和自我修复功能的体系。内部控制包括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咨询与沟通、监督等相互联系的五个要素[7][7]。内部控制的主体则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主要体现了公司的内部监督,负责与外部监督有效配合。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职责就是通过对企业活动的全面的评价和监督,来实现增强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8][8]。总体说来,在我国的大多数保险控股公司中,内部审计的作用还没有能够完全被认识,决大多数的公司设立内部审计岗位,仅仅是为了迎合政策的需要,或是跟上潮流,缺乏对内部审计在企业全面的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的认识,使得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内部审计应该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单一的事后弥补变为主动地进行事前的预防,工作方式也应该积极地采用模型,计算机等高科技含量的方式,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内部监督的效率。
3.5 建立巨灾风险防范机制
巨灾通常是指突发的、无法预料的、无法避免且损害严重的灾害事故,具有典型的低频率、高强度的特点[9][9]。一直以来,大多数的巨灾风险是被排除在可保风险之外的,巨灾发生的概率小,精算难度大,风险分散渠道有限,再保险市场仍不发达,巨灾损失基本上是保险公司内部自行消化。因此,不是保险公司不承保巨灾风险,而是目前的承保条件不成熟,保险公司无力承保。在一般的财产保险中,大多数巨灾保险以附加险的形式出现,在人身保险中,并不是所有的意外险的赔偿责任都包括巨灾风险。但是,2008年初的雪灾以及“5.12”大地震的发生,再一次提醒我国的保险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巨灾风险管理体系。
面对巨灾风险引起的理赔案,保险公司采取了宽松和快捷的理赔方式,履行了保险业的社会职能,树立了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巨灾事件的发生虽然有利于保险行业长远的发展,但是对保险公司短期经营利润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也对其偿付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保险控股公司的业务范围广,受巨灾的影响更大。一般而言,赔付率只要达到85%,就意味着亏损的可能[10][10]。若没有强大的偿付能力做支撑,是可能导致破产的。
巨灾风险的防范,需要社会、保险公司、个人的积极参与。尽管保险业积极主动赔付,但保险赔款占灾害损失的比例仍然很低。从已结案的理赔数据看,雨雪冰冻灾害占其总直接损失1516.5亿元的3.3%,而“5.12”地震灾害已决赔款尚不足地震预计总损失5000亿元的0.2%。这与全球平均30%以上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保险业并没有“挑起大梁”[11][11]。应对巨灾风险,证券化是一条有效的渠道。对于保险控股公司来说,完全可以更加积极地发挥其在经营产品多样化上的优势,提供巨灾保险产品。首先,在产品设计上,保险控股公司可建立专门针对巨灾等意外伤害的,覆盖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健康保险的“一篮子”产品。这对于保险控股公司来说,是比较容易的。其次,运用公司内部金融机构的作用,进行巨灾风险证券化。巨灾风险证券化包括保险连结型证券、保险衍生产品等。就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发展保险连结型证券,即巨灾债券是比较合适的。具体运行模式可以通过设立一个特殊目的子公司(SPV),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结的债券,将保险公司的部分巨灾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如果在约定期限内发生指定巨灾且保险金超过事先约定的限额,债券持有人就会损失或延期获得债券的本金或利息。若巨灾没有发生或没有超过该事先约定的数额,保险公司则支付较高的利率,作为对债券持有人承担风险的补偿[12][12]。巨灾保险应该作为一项政策性保险来进行运作,在费率的制定上,政府也应该给予相当大数额的财政补贴。只有实现“有人想投保,并且投保得起,有人愿意投保,并且有能力承保”,巨灾保险才可能从蓝图变为现实。
美国是运用巨灾证券较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已有至少10家保险公司采取了这种方式来应对地震、飓风等的损失。我国的保险控股公司也可以借鉴其经验,逐步利用这一方式应对巨灾风险。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的作用——可以对冲风险,但不能消灭风险。
3.6 加强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风险管理理念的深入、观念的创新,都要依靠人的力量来完成。真正提高保险业的抗风险能力,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保险控股公司自身,特别是业务员。业务员把握着保险公司业务流程的第一道关口,是最能够掌握被保险人或保险标的第一手资料的人员,也负责对道德风险进行识别。因此,加强保险代理人的业务培训是很重要的。定期对员工进行业务知识、风险意识的培训,是促使营销人员尽快成长的有效途径。
高级管理人员负责公司的整体运作及发展方向,也负责制定公司的整体风险管理对策。高度的责任感,完整的知识体系,可以提高保险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效率。保险公司应该大力培养高层次保险型人才,注意国外人才培养的经验,加强国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为公司输送高级风险管理人才也是保险控股公司防范风险的重要渠道。在这方面,平安集团建立的平安大学模式是值得推广的。平安大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日制大学,而是针对平安集团内部,对集团发展有着突出贡献的员工进行的为期数月的培训。该培训不仅为集团发展输送了大量人才,也保证了员工的稳定性,提升了忠诚度。
与教育机构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保险行业的实务性对学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特殊的要求。保险行业应该积极为在校学生提供锻炼机会,从源头上进行人才的培养。
风险控制永远是金融机构的第一要务。我国的保险控股公司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估计风险,不断地完善着金融市场,推动着经济的进步。建立“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